蒲公英图片(形态特征和养护方法简介)

2024-05-01 18:48

1. 蒲公英图片(形态特征和养护方法简介)

 一、形态特征   1、根:蒲公英的根呈弯曲的形状,最短的根只有4cm,长的可达10cm。根系为棕褐色,有一些发皱。
   2、叶:它的叶子长度不一,有的可长到20cm,短的也只有4cm,呈倒卵状的披针形、长圆状的披针形。叶柄颜色为紫红色,叶片的边缘有着波状的锯齿。
     
   3、花:通常会在4-9月份开花,花葶的上端为紫红色,头状花序为淡绿色。舌状花为黄色,花朵的花药和柱头都是呈暗绿色的。
     
   4、果:瘦果的外皮颜色为暗褐色,形状为倒卵状的披针形,个头很小,长度只有4-5mm。
   二、养护方式   1、温度:尽可能是将养护的温度控制在20℃,最高的时候气温也不能超过30℃,不然它的生长状态就会变差。
   2、水分:养护的时候应让土壤有一定湿度,不要出现太干旱的情况,浇水见干见湿就行。需要注意的是,严冬要少浇水。
     
   3、光照:它在光线良好的位置生长最快最好,充分的见光对其开花也有利。在养殖期间,应将它放到光照足够的地方。
   三、图片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蒲公英图片(形态特征和养护方法简介)

2. 蒲公英有哪些形态特征?

蒲公英全株含有白色乳汁。根垂直,茎短缩。根出叶莲座状平展,矩圆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羽状深裂,侧裂片多对,成三角形或细丝状。叶基部狭成短叶柄。花萼数个,顶端生一头状花序,开黄色舌状花。果实成熟时形似一白色绒球,瘦果褐色上半部有尖小瘤,先端有喙,冠毛白色。种子千粒重0.66~0.83克,发芽力约2年以上。
蒲公英

3. 蒲公英的形态特征

多年生草本。根略呈圆锥状,弯曲,长4~10厘米,表面棕褐色,皱缩,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。叶成倒卵状披针形、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4~20厘米,宽1-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,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,顶端裂片较大,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,全缘或具齿,每侧裂片3~5片,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,通常具齿,平展或倒向,裂片间常夹生小齿,基部渐狭成叶柄,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,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。花葶1至数个,与叶等长或稍长,高10~25厘米,上部紫红色,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;头状花序直径约30-40毫米;总苞钟状,长12~14毫米,淡绿色;总苞片2~3层,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8~10毫米,宽1-2毫米,边缘宽膜质,基部淡绿色,上部紫红色,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;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,长10-16毫米,宽2-3毫米,先端紫红色,具小角状突起;舌状花黄色,舌片长约8毫米,宽约1.5毫米,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,花药和柱头暗绿色。瘦果倒卵状披针形,暗褐色,长约4~5毫米,宽约1~1.5毫米,上部具小刺,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,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,喙长6~10毫米,纤细;冠毛白色,长约6毫米。花期4~9月,果期5-10月。

蒲公英的形态特征

4. 蒲公英的详细特征

多年生草本,根深长,单一或分枝,外皮黄棕色。叶根生,排成莲座状,狭倒披针形,大头羽裂或羽裂,裂片三角形,全缘或有数齿,先端稍钝或尖,基部渐狭成柄,无毛蔌有蛛丝状细软毛。
头状花序单一,顶生,长约3.5cm;总苞片草质,绿色,部分淡红色或紫红色,先端有或无小角,有白色珠丝状毛;舌状花鲜黄色,先端平截,5齿裂,两性。

扩展资料:
蒲公英广泛生于中、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、路边、田野、河滩。
中国江苏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浙江、福建北部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北部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区。朝鲜、蒙古、俄罗斯也有分布。
蒲公英繁殖采用种子繁殖。种子无休眠期,成熟采收后的种子,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。根据场需求,冬季也可在温室内播种,露地直播采用条播。
播种当年的田间管理:出苗前,保持土壤湿润。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,可在播种畦的畦面先稀疏散盖一些麦秸或茅草;然后轻浇水,待苗出齐后用杈子扒去盖草;
出苗后应适当控制水分,使幼苗茁壮生长,防止徒长和倒伏;在叶片迅速生长期,要保持田间湿润,以促进叶片旺盛生长;冬前浇1次透水,然后覆盖马粪或麦秸等,利于越冬。

5. 蒲公英的外形特点

蒲公英的外形特点:
根略呈圆锥状,弯曲,长4~10厘米,表面棕褐色,皱缩,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。
叶成倒卵状披针形、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4~20厘米,宽1-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,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,顶端裂片较大,通常具齿,平展或倒向,裂片间常夹生小齿,基部渐狭成叶柄,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,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。
花葶1至数个,与叶等长或稍长,高10~25厘米,上部紫红色,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;头状花序直径约30-40毫米;总苞钟状,长12~14毫米,淡绿色;总苞片2~3层,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,边缘花舌片背面紫红色条纹,花药和柱头暗绿色。
瘦果倒卵状披针形,暗褐色,长约4~5毫米,宽约1~1.5毫米,上部具小刺,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,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,喙长6~10毫米,纤细;冠毛白色,长约6毫米。花期4~9月,果期5-10月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李时珍对蒲公英的描述:
时珍曰︰地丁,江之南北颇多,他处亦有之,岭南绝无。小科布地,四散而生,茎、叶、花、絮并似苦苣,但小耳。嫩苗可食,《庚辛玉册》云︰地丁叶似小莴苣,花似大旋,一茎耸上三、四寸,断之有白汁。二月采花,三月采根。可制汞,伏三黄。有紫花者,名大丁草,出太行、王屋诸山。陈州亦有,名烧金草。能朱砂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,名地胆草,亦可伏三黄、砒霜。

资料拓展:
生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、维生素C及钾,也含有铁、钙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B1、镁、维生素B6、叶酸及铜。具体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,每60克生蒲公英叶含水分86%,蛋白质1.6克,碳水化合物5.3克,热量约有108.8千焦。
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、蒲公英素、胆碱、有机酸、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。性味甘,微苦,寒。归肝、胃经。有利尿、缓泻、退黄疸、利胆等功效。

蒲公英的外形特点

6. 蒲公英的特征

网上复制的一些内容。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


形态特征
  多年生草本,高10~25cm,含白色乳汁。根深长,单一或分枝,外皮黄棕色。叶根生,排成莲座状,狭倒披针形,大头羽裂或羽裂,裂片三角形,全缘或有数齿,先端稍钝或尖,基部渐狭成柄,无毛蔌有蛛丝状细软毛。花茎比叶短或等长,结果时伸长,上部密被白色珠丝状毛。头状花序单一,顶生,长约3.5cm;总苞片草质,绿色,部分淡红色或紫红色,先端有或无小角,有白色珠丝状毛;舌状花鲜黄色,先端平截,5齿裂,两性。瘦果倒披针形,土黄色或黄棕色,有纵棱及横瘤,中产以上的横瘤有刺状突起,先端有喙,顶生白色冠毛。花期早春及晚秋。生于路旁、田野、山坡。产于全国各地。

生态习性
  它没有桃李的花朵娇艳,没有玫瑰月季芬芳,但它传播着春天的气息,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,在田间、沟谷、山坡、草地、路旁、河岸沙地等处处开放。
  “花罢成絮,因风飞扬,落湿地即生。”每当初春来临,蒲公英抽出花茎,在碧绿丛中绽开朵朵黄色的小花。花开过后,种子上的白色冠毛结为一个个绒球,随风摇曳。种子成熟后,像把把小小的降落伞,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安家落户,孕育新的花朵。

7. 蒲公英属的形态特征

多年生葶状草本,具白色乳状汁液。茎花葶状。花葶1至数个,直立、中空,无叶状苞片叶,上部被蛛丝状柔毛或无毛。叶基生,密集成莲座状,具柄或无柄,叶片匙形、倒披针形或披针形,羽状深裂、浅裂,裂片多为倒向或平展,或具波状齿,稀全缘。头状花序单生花葶顶端;总苞钟状或狭钟状,总苞片数层,有时先端背部增厚或有小角,外层总苞片短于内层总苞片,通常稍宽,常有浅色边缘,线状披针形至卵圆形,伏贴或反卷,内层总苞片较长,多少呈线形,直立;花序托多少平坦,有小窝孔,无托片,稀少有托片;全为舌状花,两性、结实,头状花序通常有花数十朵,有时100余朵,舌片通常黄色,稀白色、红色或紫红色,先端截平,具5齿,边缘花舌片背面常具暗色条纹;雄蕊5,花药聚合,呈筒状,包于花柱周围,基部具尾,戟形,先端有三角形的附属物,花丝离生,着生于花冠筒上;花柱细长,伸出聚药雄蕊外,柱头2裂,裂瓣线形。瘦果纺锤形或倒锥形,有纵沟,果体上部或几全部有刺状或瘤状突起,稀光滑,上端突然缢缩或逐渐收缩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喙基,喙细长,少粗短,稀无喙;冠毛多层,白色或有淡的颜色,毛状,易脱落。

蒲公英属的形态特征

8. 蒲公英的外形特点

蒲公英的外形特点:
根略呈圆锥状,弯曲,长4~10厘米,表面棕褐色,皱缩,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。
叶成倒卵状披针形、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4~20厘米,宽1-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,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,顶端裂片较大,通常具齿,平展或倒向,裂片间常夹生小齿,基部渐狭成叶柄,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,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。
花葶1至数个,与叶等长或稍长,高10~25厘米,上部紫红色,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;头状花序直径约30-40毫米;总苞钟状,长12~14毫米,淡绿色;总苞片2~3层,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,边缘花舌片背面紫红色条纹,花药和柱头暗绿色。
瘦果倒卵状披针形,暗褐色,长约4~5毫米,宽约1~1.5毫米,上部具小刺,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,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,喙长6~10毫米,纤细;冠毛白色,长约6毫米。花期4~9月,果期5-10月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李时珍对蒲公英的描述:
时珍曰_地丁,江之南北颇多,他处亦有之,岭南绝无。小科布地,四散而生,茎、叶、花、絮并似苦苣,但小耳。嫩苗可食,《庚辛玉册》云_地丁叶似小莴苣,花似大旋,一茎耸上三、四寸,断之有白汁。二月采花,三月采根。可制汞,伏三黄。有紫花者,名大丁草,出太行、王屋诸山。陈州亦有,名烧金草。能朱砂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,名地胆草,亦可伏三黄、砒霜。

资料拓展:
生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、维生素C及钾,也含有铁、钙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B1、镁、维生素B6、叶酸及铜。具体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,每60克生蒲公英叶含水分86%,蛋白质1.6克,碳水化合物5.3克,热量约有108.8千焦。
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、蒲公英素、胆碱、有机酸、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。性味甘,微苦,寒。归肝、胃经。有利尿、缓泻、退黄疸、利胆等功效。